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明溪一中79届同学博客

难忘的情怀,永远的召唤......

 
 
 

日志

 
 
关于我

青山绿水育忠诚 艳阳明月照肝胆

佳作转载:脚印遐思(黄明生)  

2012-08-19 23:06:2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曾在一本画册中看过这样的一幅摄影作品:盛夏骄阳下的黄金沙漠上,俯卧着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渐行渐远,那些脚印带着勇士探索的深邃与果敢义无反顾地缓缓走向生命里不可知的未来。就是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使我真实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韧性,同时唤起了许多回味无穷的尘封记忆。

我不知道这幅作品的创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唤起了我无限遐思。放眼无际的海天云叠,赤日炎炎中,沙尘盖住了黄土,盖住了一切的喧嚣和粉尘,留下远去的足印,一个个足印仿佛蕴藏着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在坚韧的跋涉之旅中反复重现,又在永远固守自己承诺的时光里,还要源源不断地承载着艰辛与苍凉,或许是因为距离和新奇,因为久远的渴望和向往,促使他注目远方继续前行。一时间感觉那些“感动中国”人物的脚步就是这样毅然决然地坚挺地走来的。

然而,望着那荒漠上的深深足印,的确无不让人浮想联翩,于是,我怀念七星岩上仙人的脚印,又大又深,永恒不褪,凡至此旅游者都会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伸出手来去触摸它,从中欲想获得一份福气。我珍视母亲挑担时留在身后的赤脚印,又小又急,永不忘怀,这脚印承担了我们全家的需要和安宁。我期盼领导下基层走访百姓家留下的脚印,又厚又实,难能可贵,它代表了一种关乎民生问题的关怀和希望。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说明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低调的脚印折射出的是一种智慧,有时还体现一种力量。

有人调侃:身不在高,有精则灵;心不在多,有情则名。为此,一时间赶紧驻足回望,重新审视自己曾于半醒半醉之间走过的路,怀疑自己到底真是个浓缩的精华?我曾这样描述自己,我的成功都来自意外,而我的失败都是因为偶然。我也曾折腾似的激励自己,天没降大任于我,照样苦我心智,劳我筋骨。我总是相信,在这个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的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因此,我常常对那些“光荣退休”的人表示由衷的钦佩和崇敬的心情。

每天站在阳台上观望从宿舍到单位行走中的同事,仿佛都差不离那种状态,而我却把这段路看成是人生道路的缩影。清晨,迎着曦光;黄昏,沐着落日余晖,是否留下了值得记忆的脚印?不经意间知道了人生的奔跑,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明白了留下的脚印不管多深,终归是有限的,真正能使人感到富足美妙的还是心中的那片未开垦的荒原。平凡是美,平淡是真,平常是稳,平安是好,想到这层,我才有所悟,曾经真实享受过快乐的我,为何内心于夜深人静时还会无端地生出些许的寂寞、悲哀和痛苦。从此,我对“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道路越是泥泞难行,越能留下深迹”有了更透的感悟;对“把心沉静下来,智慧便能涌现”有了更多的思考。

诚然,只有奏出声响的脚步,只有端正地行走着的脚步,才是坚定有力的,才是自如愉悦的,才是健康永恒的。当回首人生时,想一想,看一看自己留下的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吧。(来源:《三明侨报》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明溪县文联文学分会会长)

 

 

外一篇:在读书写作中收获快乐


  ●黄明生
  很多年过去了,经历过的很多事渐渐淡入背景,可依然忘不了在省城读书时的情景:趁同学还在午休,将书一夹独自登上于山,躲在一个旮旯处,悄悄地背起书来;晚间散步时溜进东街口大书店、侨联书店或站在一些不知名的小书店前翻阅书籍,总觉得有那么多的书要看,有那么多的知识要吸收,甚至有那么多的好书想买要买。一时间,心中总是充塞着书的声音、书的影子,不知不觉地沉浸于一种不可名状的境地,这时自己就会仔细地倾听着,不经意间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那时候,恐怕是电子游戏、动漫等尚未普及的缘故,戏剧如同节日,诗歌如同美酒,小说与散文是最佳休闲场所,具有娱人耳目的相对优势。于是爱好文学的我,每每要在夜深人静的走廊上打起手电筒,照亮一方小小的空间,品读喜欢的文学书刊,此时浸润于书中的心灵感觉到特别的宁静,有一种细细深深的喜悦,仿佛与心仪的人在一起欢愉似的。在我心里,我一直记住一位大学者那句让我在学海中学会思考和反省的话:“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所以,那些比较喜欢和适合的书籍,总是成为我的精神大餐,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
  然而,面对热闹纷杂变化着的世界心中也曾有过困惑彷徨,多少涌上的焦灼、浮躁、诱惑也使自己心神不定。周围的朋友劝我可以靠自己的人脉关系、职业地位和影响关系等发挥一下作用,搞点商业性质的东西赚钱,听着人家的摆谱,有时真有点不是滋味。特别是人到中年后,偶尔也想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换一下做事的环境,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交上一些不同的朋友。但几经思忖的念头是,假如为了多赚点钱而放弃兴趣多年的读书写作,觉得没太大意思;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人生莫如天地山川长存,不过是夜空中的闪电,稍纵即逝,如白驹之过隙,转瞬则非,觉得一辈子能够做好喜欢的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不错了;衣食稍足之工余,放下心来读书写作并以文会友,觉得意义似乎更大。特别是,既然自己已经认定的方向就应当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否则有可能顾此失彼,后悔莫及。此外,又无“不务正业”之嫌,何乐而不为?
  因此,这些年来我始终不停地到书籍里去寻找时光,在所读的书的空隙里留下圈圈点点的笔记,挽留住逝去的年华的履痕和深浅不一的思考轨迹。诚然,每当端坐在书桌灯下看书思索或坐在电脑前富有节奏地敲打键盘的时候,心里涌出丝丝细淡的快乐,感觉好安然好妥当好温馨;特别是当心灵和文章进行着密不可分地交流的时候,一份心灵的清澈、沉静和踏实就会密密无声地弥散出来,那份滋润、感悟和分享又会随着每次自己新作品的诞生而充满希冀。
  日子一页页翻过去,但读书写作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精神需要。我尤其喜欢慢慢咀嚼倡导“原生态写作”的著名作家池莉在《写作的意义》中写的那句话:“撕裂是艰难而痛苦的。我首先撕裂自己。可严峻的问题在后头。你可以撕裂自己,然而谁承认你的撕裂?如果只是将作品写给自己看那倒罢了。当一个人已经在不停地发表作品,他就很难回到宁可不发表的地步。”于是,在切实地楔入现实生活之时,读书写作使我觉得可以时常拥有自己,沉醉自己,安放自己,快乐自己。真的,能静静地读读书写写字确实好。(来源:《三明日报》2011年10月14日)

佳作转载:脚印遐思(黄明生) - 明溪一中79届 - 明溪一中79届同学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587)|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